分类目录归档:未分类

“寿衣”的讲究

“寿衣”的讲究

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代的人均寿命不长,能活到七十岁左右的人,都非常少见。因此,很多家庭在老人过了六十岁以后,就会开始准备寿衣了。

并且,在我们中国人的观念中,哪怕生前的日子过得再怎么贫困潦倒,走的时候也要走得风风光光的。

于是,很多人为家中老人制作寿衣时,会使用质量好一些的绸子,制作单件的寿衣。又因为“绸”与“稠”同音,寓意为后代人丁兴旺,所以寿衣通常都是比较讲究的。

中国丧葬习俗的由来和利弊

死亡后究竟是土葬好还是火葬好,人们各执一词,那么我们先来看看我们的丧葬习俗的,丧葬文化,是与死亡相关的人类创造的社群活动中多种特质文化的复合体,其涵盖内容涉及实物、信仰、心理、伦理、道德、艺术,由此而延伸展开形成了诸如临终关怀、遗嘱文化、死亡教育、死亡观念、殡仪习俗、丧仪文化、葬文化、祭祀文化、葬仪经济、殡葬科技以及其它有关活动等。

中国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造成各地不同的葬法、葬式,也造成了不同的葬制。葬法和葬式受自然环境、生存、形态、宗教信仰的影响较大,而葬制则主要受社会形态、社会意识的影响更多。这使得我国的丧葬文化具有多元性。

土葬是将尸体装入棺材挖坑埋人地下的一种丧葬形式,也是自灵魂观念产生以后沿续时间最长、礼俗最为繁杂、流传最为广泛、使用民族较多的一种传统葬法。考古发掘的材料证实,我国土葬最早开始于北京山顶洞人,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洞深处,用土覆盖死者的尸体;到距今7000到5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中,2000多座墓葬中土坑葬已占绝大多数;到4000年前,无论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还是远离黄河、长江东北、东南沿海等地都已采用了土葬。

就土葬使用的民族来说,除汉族以外还有壮族、傣族、布伦族、苗族、瑶族、藏族等10多个民族,在目前我国的56个民族中使用土葬的民族达40多个,其中汉族、彝族、布朗族、拉祜族、纳西族等以土葬、火葬并用;门巴族以土葬、火葬、水葬并用;裕固族以土葬、火葬、天葬并用;藏族以土葬、火葬、天葬、水葬并用。从古至今,土葬是使用民族最多的一种葬法,时至今日仍有10个民族有土葬传统,国家对其土葬传统予以尊重,不强迫他们实行火葬。火葬是一种处理尸体的方式,具体而言是以火把尸体烧成骨灰,然后安置在骨灰瓮中、埋于土中、撒于水中或空中,甚至以火箭射上太空。印度教、佛教盛行火葬,其中以佛祖释迦牟尼,圆寂后火葬留下舍利子而闻名于世,世界各地的佛教徒纷纷效仿死后火葬的葬式,儒家、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则盛行土葬。

自二十世纪开始,火葬在世界各地被提倡,以节约土地资源。现时中国大陆的火葬比例为53%,美国为26%,英国为70%,日本则超过90%。查考我国古代文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某些地区就有火葬习俗。这在《列子·汤问》、 《吕氏春秋·义赏》、《荀子·大略》等篇均有记载。《墨子·节葬下》记载道:”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

现在我们来看看土葬和火葬的利弊,土葬占用土地,火葬最后还是占用土地,中国的火葬实际上是先火化后土葬,占地只是多和少,集中和分散的区别。土葬形式占用的土地相对更多,但土葬占用的土地是有限时间的,火葬所埋的公墓是铺了水泥的永久性的占用。

土葬贵,火葬在中国更贵,中国火葬最大的弊是官方垄断。

土葬需要棺木、堆土,而火葬需要烧油,都是消耗资源,但尘归尘土归土,油烧了就没了,发改委下次涨油价的理由说不定就是火化呢。

土葬尸体的腐烂和防腐液都可能造成污染,而火葬的火化会排放大气污染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颗粒物、汞、氟化氢、氯化氢、二恶英等各种有害气体,当然还有温室气体——人本来就是碳,烧完了升天的除了灵魂还有二氧化碳。

综合以上分析,土葬和火葬都各有利弊,但火葬的弊端会更多些,因为火葬不仅浪费资源还浪费土地,而土葬只需要深埋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而且还符合中国传统,个人认为,土葬还是比火葬更好一些。

丧事习俗:家有亲人去世,有哪些事情不宜做

家有亲人去世,除了送火,守七,百日祭、周年祭,这些必须做的悼念活动,还有哪些不宜做的事呢?今天北叶就给大家说道说道。

首先要注意的是短期内不宜到歌舞厅唱歌跳舞,也不宜涂脂抹粉,打扮得花枝招展。国家在发生特别重大的伤亡事件后,还要禁止一些娱乐场所开放,自己亲人刚去世更不能急着搞娱乐活动。这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更能表达你对亲人离去的悲伤之情,显示你的孝心。

其次就是儿女百日内不能理发(现在最起码一月内不能理发)。因此正常情况下,在亲人去世前几天(突发情况除外),儿子都要到理发店理发。免得去世后百日内头发太长,显得蓬头垢面不雅观。

其实这已经被简化了,在过去不但百日内不能理发,还不能剃须(刮胡子)。古代男人喜欢留须,所以百日内不剃须可以。现在男人如果百日不剃须,的确有些不合时宜。有些职业或单位也未必允许,因此这一项就逐渐被忽略了。

第三就是三年内不能贴春联。春联是红色的,象征喜庆。国家在公祭日都会把网站报纸做成黑色版面,亲人去世也不宜贴红色春联,以示敬重。过去家里有人去世,按照习俗第一年贴白春联,第二年贴黄春联,第三年贴粉色春联,第四年恢复正常。现在为了省事,大多数人家什么都不贴。如果你春节期间看到谁家门上没贴春联,说明这家在最近三年有亲人去世。

另外就是儿女结婚日期的选择。按照过去的习俗,家有亲人去世,三年内是不能结婚的。现在虽然不太讲究了,但在结婚日期选择时要尽量距离各个祭奠日期远一些。不过还有一种习俗,就是可以在亲人去世百日内结婚,俗称“冲喜”。

做殡仪礼仪师的“90后”女孩

“我是刘云晶!”见到刘云晶时,她双手自然地握在一起,作了颔首礼,此时的她素面朝天、身着素色工装,多年的殡仪服务一线工作,让她养成了职业习惯。

在最爱美的年纪却不能化妆、最青春的年华却不能穿花衣裳、工作时不能微笑……27岁的“90后”女孩刘云晶没想到,自己这个“美术特长生”,没能从事艺术类工作,反而成了一名殡仪礼仪师。

“我是河北人,高考没能考入心仪的艺术院校,于是不顾家人的反对,报考了一所职业学院的殡仪服务专业。”刘云晶告诉记者,“2014年上大学,2016年来天津,在天津华明天裕殡仪服务中心顶岗实习,2017年大学毕业,就留在了这里。”

大学生殡仪礼仪师少,女殡仪礼仪师更少。殡葬服务是民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基层,尤其是一线,从业者教育程度偏低、性别比例失调,是普遍而突出的情况。“交通意外现场敛尸、遗体清洁更衣、遗体整容化妆……种种可能要提供的服务,都在挑战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刘云晶说,当年和她同班的同学,不少已经转行去其他领域,像她这样坚守的,已经很少。她说,“是这工作养活不了自己么?不是!关键还是受不了世俗的眼光,但我想要尊重自己的选择,我要用真诚与尊重,去温暖每一个生命。”

刘云晶话虽如此,但她的职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她的性别、她的年龄、她的阅历,都曾经成为被逝者亲属质疑的原因。

“没有接受过现代殡仪服务的人,对从业者总还是持有老印象。”刘云晶对记者说,“曾经有一次,逝者的女儿格外挑剔,无论我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她都要怀疑、都要反对、都要顶上一句,但我没有介意,依旧按照专业来做。三天的丧事结束后,她向我咨询后续要注意的事情,我把已经提前打印好的A4纸交给她,一下子打动了她。她不仅理解了我接受了我,还交了我这个朋友,我们至今仍保持联系。她时常向别人介绍我提供的现代殡仪服务,还成为现代文明殡仪的推广者。”

刘云晶告诉记者,择偶问题,是年轻殡葬从业者都要面对的难题。但在天津,她不仅收获了事业,更收获了爱情。“我和爱人已经在津买房,登记结婚。婚房正在装修,装修完成就将办喜事!”说这话时,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不为人知的安葬秘闻

佛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这其中滋味,想必当属“死”这种别离的方式,最让人痛苦。世事无绝对,“喜丧”与众不同。

喜丧民俗——吹堂

l 那么何为“喜丧”?

喜丧,泛指八九十岁高龄的老人,在无痛无疾的情况下,安详离世。亡者就像睡了一觉,通常面色如常,沉静而又安详的离世。就像老人们口中说的,“时候”到了,去了他该去的地方,坦然离开,不再眷恋。

喜丧民俗——鸣街

l 喜丧在佛教里的佛意

喜丧在佛意里,通常代表着功德圆满,福寿全归,这是一种修来的功德。亡者家属尽管悲伤,但更多的是替亲人庆幸这种圆满自在的机缘。按照当地风俗举行喜丧仪式昭示众人,渴望这种寿终正寝的功德能福泽后代,绵延千秋。

喜丧民俗—— 醒灵

l 喜丧的民俗禁忌

通常亡者的孝子贤孙会身穿麻布孝衣,恭敬垂跪在棺木两侧,为其彻夜守灵,早择吉日,入土为安。至于亲属所穿孝衣颜色,大多是白色或黄麻略带红色,不同地域会有略微的差异。大多地区都会请戏班艺人,唢呐锣鼓吹吹打打,灵前供奉瓜果肉食,表敬畏孝心。喜丧中的亡者在入殓前,手臂上会缠上一条红布,出殡前由至亲之人亲手取下,待葬礼结束后,缝制成装有五谷杂粮的小红布包,赏发给家中小辈,寓意给后代添福加寿,压惊保平安。

喜丧民俗——鸣雷

多年过去,随着时代变迁和区域的差异,有关“喜丧”的很多习俗已不可考。这其中的讲究,迷信也好,寓言也罢,在入土为安的传统面前,已不再重要。大势已去,既然已修得圆满自在,早日入土为安又何尝不是一种尘归尘,土归土的豁然。

民政局推惠民殡葬 为“身后事”减负

记者在重庆渝北区采访了解到,为减轻群众丧葬负担,渝北区民政局推出一系列丧葬惠民政策,特别是针对“四类”困难群众在丧葬服务、守灵治丧等环节实行免费服务,切实减轻丧葬负担。

免费享四项丧葬服务

记者了解到,从4月1日开始,渝北区农村户籍人口死亡后实行火葬的人员,丧葬服务费用减免标准从700元内增至1200元内,遗体收殓抬运、遗体消毒整理、普通火化设备遗体火化、价值200元以内的骨灰盒等四项丧葬服务内容全部免费。

据渝北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项政策调整后,新的标准几乎涵盖了遗体火化过程的全部基本丧葬服务项目,同时,继续执行“四类”困难群众减免标准为1500元以内的政策。可以说,只要不举行特别的丧葬仪式,渝北区的农村人口和困难群众可实现基本服务全程免费。

渝北区民政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上半年222名困难群众和729名农村人口减免丧葬费共计88.2万元。

“四类”困难群众可享免费治丧

针对守灵治丧方面,渝北区民政局引导殡仪服务单位承担社会责任,“四类”困难群众可凭相关证明在有资质的服务单位享受免费治丧。

除此之外,在殡仪服务单位,香烛、寿衣、骨灰盒等基本常用的丧葬用品实行进价零利润销售,且凡在有资质的服务单位指定厅堂开展治丧活动并选择指定丧葬用品的,最高消费不超过3000元。

困难群众还可获得免费壁墓

不仅仅在丧葬、治丧等环节,在安葬方面,渝北区的惠民政策同样给力。

凡具有渝北区户籍的“四类”困难群众死亡后,由渝北区天合陵园免费提供一个价值6800元的壁墓,并免费刻绘碑文、免收20年管理费、免收一次性绿化费和免费安葬;若选择购买地墓,则减免该墓位价格的10%。

同时,只要在渝北区天合陵园购墓,可免费寄存骨灰一年;两路区域内的市民,还可享受免费车辆接送的福利。

文明殡葬!这些方式老百姓“点赞”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清明节寄托哀思,追忆年华,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是人们祭祖和扫墓的重要日子。在南岸,文明祭祀、文明殡葬不只是喊喊口号而已,通过推行经济环保的生态安葬方式,科学规范的殡葬设施,便民惠民的殡葬政策,近年来,参与文明殡葬的南岸群众越来越多,良好的清明风俗正逐步形成。

30日上午,正值清明节前夕,重庆市“清明思故情,文明伴我行”文明殡葬进社区活动方在南岸区东海长洲隆重举行,部分公墓在活动现场向困难群众捐赠生态墓位82个,并当场签订了捐赠填协议,推进全市生态安葬步入快车道。

上游新闻记者发现,多种多样的新型文明祭扫方式正在市民中普及。

南山福座:“生前契约”预约自己身后事

在文明殡葬惠民服务宣传现场,上游新闻记者看到,南山福座人文纪念陵园推出的“生前契约”服务展台前,许多老年人都在询问相关事宜。

“生前契约”是当事人生前就自己或亲人逝世后如何开展殡葬礼仪服务,而与殡葬公司订立的合约。它的概念源自英国的遗嘱信托,20世纪初引入美国,发展成为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专业服务行业。二战后日本将美国成熟的“生前契约”制度导入日本并迅速普及,在欧美,生前契约已有60多年历史,日本生前契约的普及率早已超过70%,在美国更高达90%以上。其服务内容包括:临终关怀、遗体接送、灵堂搭建、告别仪式及法律咨询等相关后续服务。

南山福座营销部经理成少钦介绍, 2015年福寿园国际集团正式将“生前契约”引入中国殡葬行业和重庆,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服务理念相结合,旨在打造更加规范的行业准则及完善的服务系统,引领中国现代殡葬行业的发展与变革。

重庆的市民对这种自己给自己“预约”身后事的方式接受程度较高,仅南山福座人文纪念陵园,两年来就已有200多单“生前契约”预约。

兴隆湾社区的张先生现场就在展台前咨询“生前契约”的预约方式。张先生今年62岁,他希望自己百年之后能够安息在一处背靠南山、面朝长江的地方。“这种‘生前契约’,我可以给自己选择想要的方式,非常好。”

此外,南山福座还推出了全国首个室内地墓——“鎏金岁月室内地墓”,成少钦介绍,这种室内地墓是为想要入土为安、但又不喜欢在外风吹日晒的人群准备的。

灵安陵园:代理祭祀 为你传达遥远的哀思

亲人安葬在家乡,游子漂泊在外地,清明节不能前往坟前掸去灰尘——这是许多在外务工的游子最伤痛的事情之一。

针对这种情况,南岸灵安陵园特别推出了代理祭祀服务,由陵园内专业的工作人员为海外客户、外地客户、行动不便的客户提供方便。还可以拜访制定的贡品,如果有想对故人说的话,工作人员也会替客户向亲人传达。此外,还会全程录制视频,为远在外地的客户疏解思乡、思亲之情。

南岸区公墓多项并举惠民殡葬

上游新闻记者在现场展台看到,南岸区多家公墓都推出了惠民政策。

江南殡仪馆对凡是符合重庆市南岸区户籍内的城乡低保、城镇“三无”、农村五保、生活困难的重点优抚、失独人员、由所属街道出具证明,在江南殡仪馆守灵治丧的,可以选择999元(实际金额4244元)守灵优惠服务;符合上述条件到莲花堂守灵治丧的,可选择888元(实际金额4507元)守灵优惠服务项目。

灵安陵园对辖区内的“三无”老人提供免费安葬(花葬)服务,南山福座则延续以往的免费政策,今年为兴隆湾社区居民提供100个免费安葬位置,凡是辖区内年满65岁以上的居民都可以报名。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南岸区6个公墓均建立“爱心园”,累计向困难群众提供免费墓位344个,向社会公开捐赠公益生态格位855个。

今年,全区公墓开展向社会公开捐赠生态墓位活动,除南山福座捐赠壁墓100个外,南山龙园捐赠花葬50个、灵安陵园捐赠花葬50个,吹响了生态安葬社会化“攻坚战”号角。

入耳入脑:努力营造文明殡葬氛围

近年来,南岸区加强了对文明祭扫的宣传。“严禁燃放烟花爆竹”、“不搞封建迷信活动”、“低碳祭扫鲜花祭奠”……清明前后,在我区各大墓区和林区中,总能看到这些倡导文明祭祀的标语。

以今年为例,区民政局及殡葬服务单位悬挂安全祭祀、文明祭扫的标语就有110幅,印制发放文明祭扫、文明殡葬的宣传单多达3万余份,殡葬服务单位全天候播放宣传光碟。

据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南岸区已实现了墓区零鞭炮的目标。不少群众在宣传的影响下,清明时节均已选择鲜花祭祀、植树祭祀、洗墓祭祀等各类文明祭祀的方式。

居住在南坪镇的张女士清明节选择了鲜花祭祀。她说:“从前祭祀总离不开香蜡纸烛,现在为了环保,为了社会文明,祭祀亲人更多时候大家都会选择买花的形式。”

让利于民:生态安葬打破传统瓶颈

南岸区积极倡导和推行节地生态安葬,通过便民惠民措施,建成一批节地生态安葬设施,立体式骨灰格位葬安葬量稳步提升,树葬、花葬、草坪葬等生态安葬方式认可度不断提高。面对人多地少、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全区着力凝聚社会共识,加强宣传引导,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建设节地生态安葬设施,积极稳妥推广节地生态葬法,不断提升节地生态安葬比例,推动殡葬改革健康持续发展。2017年,全区生态安葬率达到35%。据区民政局负责人介绍,未来3至5年,生态安葬不可避免成为群众安葬主要方式,南岸区至少50%群众将选择生态安葬,少占土地、少耗资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遗体,使安葬活动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对于生态安葬,区民政局指导公墓坚持采取低于成本的方式销售和运营,并在打造墓区环境,提供便民服务、特色服务等方面积极探索,吸引更多的群众选择这种绿色、环保的安葬方式。

解群众之难:帮扶困难群众正规治丧

据了解,去年南岸区已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城乡低保对象、城镇“三无”人员、农村五保户、“失独”人员、遗体器官捐献者和重点优抚对象殡葬基本服务费减免全覆盖。“阳光殡葬”在南岸区顺利推广开来,仅2018年1至4月,全区便免除了困难群众54人基本丧葬费9万余元,免除重庆市内群众1327人遗体接运费30万余元,切实减轻了群众丧葬负担,有力地推动了殡葬惠民政策顺利实施和殡葬改革健康发展。

同时,为了让群众有能力正规治丧,远离“丧事一条龙”,区民政局指导江南殡仪馆、莲花堂殡仪服务站让利于民,出台了困难群众包干治丧优惠措施,如推出888元、999元的困难群众治丧包干服务,有效地缓解了群众丧葬负担,成功遏制了“丧事一条龙”蔓延趋势。

殡葬服务从业者 他们用爱告慰亡灵慰藉生者

殡葬人服务逝者,但更多的是服务生者。由于伤逝带来的悲怨情绪占据家属内心,殡仪馆难免遇到麻烦事,而担任殡仪服务员5年以来,29岁的冯永生凭着爱心和隐忍,总是将一个个矛盾化小、化无。他用尊重、敬畏的态度告慰逝者,用真诚、专业的服务慰藉生者。他为何选择这一职业?他对这份工作有怎样的看法?昨天,记者走近殡葬人冯永生,听他讲讲自己的故事。

出于好奇走进殡葬行业

身高1.78米的河南小伙子冯永生,是石桥铺殡仪馆一名普通殡仪服务员,2008年7月毕业于河南经贸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2012年,他来重庆游玩,偶然看见殡仪馆招聘,出于好奇进入了殡葬行业。“当时只觉得好奇,再加上查阅网上资料,发现这一行有些神秘。”冯永生笑着说,其实殡葬业和其他行业一样,是一份工作而已,没有什么差别。“好听一些的行业,例如医院,也有太平间的工作人员,我们只是行业名字‘不好听’,但我们也提供专业的服务。”冯永生说。

进入殡仪馆后,他一直做殡仪服务员,作为接待丧亲家属的第一线员工,他用温和的态度去慰藉每一位家属。殡仪服务员做些什么呢?冯永生告诉记者,分为前台接待和守灵服务接待。前台接待包括接待家属办理火化手续,引导家属治丧过程,接听咨询电话等;而守灵服务包括安排家属守灵治丧过程,分进厅仪式、告别仪式、出殡仪式,全程为家属服务。

尽管工作琐碎,但在80后冯永生的人生字典里,却没有“麻烦”这俩字。他工作时间为7点半~次日7点半,24小时轮班制,上一天休两天。上班时一个人要负责一层楼,每层楼有8个厅,一旦哪个厅家属有要求,他就要跑过去解决。而且,每小时还要去每个厅巡查。一天下来,光是手机微信步数就高达2万步左右。

工作中有委屈更有感动

冯永生说,从业中他也有过委屈与辛酸,如遇到任性的丧亲家属刁难,但大多数家属还是通情达理,不少人甚至让人感动。去年5月,他接待了一位北京来的丧亲家属,亲人逝去后的悲恸,让这名家属不知道如何办理治丧事宜和接待亲朋,悲痛、焦虑、不知所措,这名家属濒临崩溃。冯永生了解情况后,立即详细地给家属解释了治丧事宜的办理流程及如何接待前来悼念的亲朋,妥善解决后又帮他们写了两页纸的讣告。

当时有同事劝他,网上就有现成的讣告范本,哪用得着绞尽脑汁给对方写啊。但他说,那样的范本没有感情色彩,家属用了也无法让前来悼念的人感受到逝者生前独特的人生。就这样,他用温和、真诚、专业赢得了家属的认可和尊重,如今双方还在微信联系。

正因为稳重、成熟、温和、真诚待人,他去年被评选为十大殡葬人之一。

工作严肃业余生活阳光

在外人看来,殡仪服务员天天面对死亡,心情一定很沉重,甚至容易有心理阴影。“其实不然,我们工作的时候严肃,应收敛笑容,业余生活却是非常阳光的。”冯永生乐呵呵地表示,“工作反而让大家很看得开,心态也非常好,不会计较太多。我们比许多人更懂得珍惜生命、更热爱生活。”

冯永生表示,由于工作性质是7点半~次日7点半,24小时随时待命的状态,所以休息时间,他会选择去健身、摄影、看电影、看书、听音乐等。

90后殡葬管家易元霞:一份饺子让逝者家属感动得流泪

说起管家,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但你可知道殡葬行业也有管家?殡葬管家是福寿园安乐堂独创的工种,因为重庆的治丧习俗是“三天”,也就是从逝者离世到火化要停灵约72小时进行守灵治丧。这个过程,家属在极大的打击和疲惫的接待之下,很难应对周全,于是殡葬管家就72小时全程陪伴、帮助他们。他们将协助逝者家属办理丧葬的各类手续、追悼会与火化前的沟通工作。昨天,记者走进了菜园坝安乐堂,采访了90后殡葬管家易元霞。

小小年纪已是“老管家”

身材高挑,长相姣好,一身职业装,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记者见到易元霞时,她正在为守灵厅主持安葬仪式。

易元霞生于1995年。4年前从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毕业,由于有着扎实的殡仪基础和温柔爱笑的亲和气质,安乐堂决定让她成为一名“管家”。如今她已是安乐堂有着3年经验的“老管家”了。

易元霞称,当时报考殡葬专业,父母特别反对,母亲更是气得好几天没吃饭。父母不能理解,一个女孩好好的其他工作不选,非要天天跟死人打交道不可,特别晦气。

工作细致仍被客户批评

小易说,最初她认为管家没什么难的,就是全程参与协助丧亲家属,但没想到,没过多久她就哭了鼻子。

2014年9月,小易第一次独立服务。客户苏先生到达殡仪馆时就告诉她,他母亲有一顶非常喜欢的帽子,一定要随同火化,但他并没将帽子交给小易,而是自己随身携带。最后,帽子被一个不知情的客人当作遗物送回了家,没能随同火化。苏先生十分生气,认为小易没有尽到提醒他的责任,他大声质问小易:你知道什么叫管家吗?你称职么?小易觉得十分委屈,泪水止不住地流,因为她觉得工作已做得很细致了。不过委屈归委屈,事后她又重新拾起书本,并向身边的前辈学习,强化业务能力。

被肯定和赞许越来越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易走进更多家庭,她才慢慢领悟到当时苏先生说那句话的含义,她才意识到,客户所需要的,不仅是管家功能性的存在,还有情感性的需要。

去年3月,小易在服务中无意得知逝者李阿姨生前喜欢吃饺子,就特意到餐厅请求给李阿姨制作一份。供饭仪式中,家属被这份最普通的饺子感动得流泪。今年2月,小易得知当天正好是逝者生日,便准备了生日蛋糕,让家属在灵堂里陪逝者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慢慢地,小易受到的肯定和赞许越来越多,许多家属在离开时,都向她鞠躬致谢。

小易骄傲地告诉记者,她现在已是老师了,担任着菜园坝安乐堂和新桥安乐堂新管家的培训工作,可以将自己的服务思路和理念传递给更多的同事,她十分骄傲和自豪。

24岁女入殓师胡雪:“我们和其他人一样,都在努力工作”

当岁月败给容颜,当生命输给时间,陪伴生命驶向最后一站的那个人是入殓师。阴阳相隔背后,入殓师用自己的爱和双手触碰那零下8℃的躯体,让逝者安详而有尊严地到达另一个世界。

在大渡口区殡仪服务中心宝山堂,就有这样一群入殓师,他们大多是90后,脸上还挂着些许稚嫩的他们穿上白大褂,埋头工作常常就是一整夜;脱下白大褂,他们依旧是活力十足的阳光少年。见惯了生离死别的他们,只希望——伤心离别后依旧是灿烂明天。

清明小长假,记者来到宝山堂全程跟拍,用镜头带你了解这群神秘而伟大的入殓师,为大爱点一次赞。

其中,24岁的胡雪,老家大足,两年前从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毕业后,来到宝山堂上班。她坦承,有一段时间,也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自己,就连当初填报这个志愿时,家人也一时难以接受,但最终还是尊重了自己的决定。

“心态需要自己去调节,毕竟每个行业都需要有人去做。”在胡雪看来,入殓师不仅仅是个职业,也是一种大爱,“我们和其他人一样,都是在努力工作,靠着双手挣钱。”

据胡雪介绍,由于行业特殊,他们经常都是通宵达旦或凌晨三四点就起床。一起工作的,大都是自己的师兄妹,毕业于同一所大学。尽管见惯了生死,可有时看到死者家属悲痛欲绝,难免也会心酸,只是,不像当初入行时,经常偷偷抹眼泪。

■后记

他们也是普通人 最希望被理解

采访中记者发现,殡葬服务从业者都有自己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局外人无法体会甚至无法想象。送逝者走完最后一程,对于他们来说有时候不仅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信念。他们所能做的是让生者少面对一些死亡的残酷,多感受一些亲人的安慰。

但殡葬服务从业者也有自己的苦恼,他们提得最多的词是“理解”。他们从事的是直接与死亡打交道的职业,很多人对他们存在偏见,恐惧、排斥和不理解。冯永生就说,当别人问及职业时,他一般会说从事服务业,如果对方不深入询问,他不会主动介绍自己的职业。“其实从事殡葬行业的人内心都很强大,干这一行,很多人不理解,但其实,我们也是普通人,希望得到其他人的关注和理解。”

我市两天195.6万人祭扫 今天祭扫仍将持续高峰

昨天,据市清明节工作办公室统计数字显示,主城区殡葬服务单位接待祭扫群众人数44.2万余人,疏导机动车辆约6.6万台次;全市殡葬服务单位共接待祭扫群众约92.7万人。

根据统计数据来看,小长假前两天,我市共有195.6万人外出祭扫,其中主城共有96.3万余人。清明节小长假还有一天,预计祭扫人数仍会维持在高峰状态,市民政局清明节工作办公室特此提请市民注意:

1.请自觉遵守祭扫场所有关规定,确保祭扫活动安全进行。

2.低碳出行、错峰祭扫。

3.倡导鲜花祭扫、挂黄丝带、系思念卡、集体公祭、家庭追思、网络祭扫等文明祭扫方式。

重庆市石桥铺殡仪馆多元宣传殡葬新风尚

65岁的重庆市民周永去到重庆市石桥铺殡仪馆祭奠逝去亲人,路遇“书写好家风、传递正能量”主题开放日活动,便驻足在留言板上写下“百善孝为先”的家训。他告诉记者,清明是崇敬先祖的时节,家风家训的弘扬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

为推进移风易俗,倡导文明祭扫,2019年3月21日至4月9日,重庆市石桥铺殡仪馆围绕“文明祭扫、生态安葬”,大力开展“走进重殡,感悟生命”系列开放日活动,以多元的宣传形式,传递殡葬改革正能量,传播文明祭扫新理念。

记者了解到,多元化的宣传涵盖殡葬法规、平安清明、文明祭扫等内容。重庆市石桥铺殡仪馆通过举办“低碳文明、环保祭扫、生态安葬、传承家风”等开放日系列活动,为市民宣传文明、节俭、健康、科学的文明祭扫方式;通过提供哀伤抚慰、医疗服务、祭扫咨询等,为市民送去力所能及的帮助;通过发放宣传册、宣传制品、鲜花换取纸钱、书写家风家训等活动,提倡环保祭扫新方式;同时,通过滚动播放服务宣传片和公益宣传片,向市民展示、演示和讲解殡葬服务内容、服务流程和服务理念。

据介绍,重庆市石桥铺殡仪馆作为市级殡葬机构,近年来致力于发挥公益职责,深入推进惠民、利民政策,为调节殡葬市场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2019年,为深入推进大爱民政建设,切实减轻广大市民丧葬费用负担,重庆市石桥铺殡仪馆结合历年优惠政策,向广大市民推出一系列惠民措施,如其下辖九龙陵园的爱心园和崇兴生命纪念园的民心园,免费向市民提供可降解式生态安葬。今年崇兴生命纪念园特向困难群众提供价值8800元的草坪墓10个。此外,针对部分困难群众及器官捐献者,该馆今年加大优惠力度,对需要治丧守灵的群众,提供50%至60%不等的厅堂租用费优惠,对需举行告别仪式的,则免收主持费、厅堂租用费等。

“清明前夕,我们在下辖的九龙陵园和崇兴生命纪念园,分别开展了以‘民生公益、生态安葬’为主题的集体公祭活动。”重庆市石桥铺殡仪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馆近年来一直积极践行节地生态葬工作要求,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及奖补措施,对自愿选择节地生态葬的群众进行免费的集体公祭仪式和安葬服务,大力倡导节地生态安葬。“未来,我们将陆续推出不同类型的生态节地葬式,让生命以纯朴的方式回归自然。”

殡仪馆开放日 重庆市民躺进棺材体验死亡

“烦死了”、“不想活了”……

生活里,我们时常会冒出几句有关“死”的话语。

死亡究竟是一种什么体验?当生命消失,殡仪馆就是人生最后一站,冷藏、化妆、火化,入棺······

今(27)日,石桥铺殡仪馆举行“我与生命有个约会”生命之旅开放日活动,26位市民报名前来体验死亡。

人生的最后一刻,躺进棺材他们在想些什么?

体验者画出最最难忘的青春记忆,郭爷爷最大的幸福是认识了老伴儿并生有4子3女。

全场最小的体验者,最难忘奶奶给她系鞋带的场景。

13口棺材让市民进行死亡体验。

最放心不下的是父母

还没来得及好好报答他们

一头披肩长发,白色上衣,21岁的小陈出现在殡仪馆服务大楼。这一次,她报名前来体验死亡。小陈告诉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她是重庆师范大学大三学生,学的是社工专业。小陈自告奋勇举手率先体验。

下午3时许,13口棺材出现在体验者面前,首批体验者躺进棺材。随之,屋内的灯光熄灭。棺材外,伴随着舒缓的音乐,社工轻声朗读着一棵树与一个小男孩的故事。10分钟后,灯光重新亮起,工作人员揭开棺盖,小陈从棺材中走出,眼眶有些湿润。

灯光熄灭,合上棺材盖那一刻,她在想些什么?

“想起了童年,也想起了亲人,假如这一刻我真的走了,最遗憾的是没能好好报答父母。”小陈告诉记者,父母生了3个孩子,算是超生,所以很辛苦地在外打工。“好好珍惜他们,孝敬他们,是我一辈子最大的幸福!”小陈说,如果真是这么离去,最大的感触是不舍。

体验者进入棺材,合上棺盖。

什么也没带走,什么也没留下

活着最重要的是心态坦然

此次前来殡仪馆的体验者,除了90后,还有不少老年人。

今年74岁的郭仲先带着老伴儿前来体验死亡。“其实,我们和殡仪馆是几十年的老邻居,但是从来没进来看过。”郭爷爷告诉记者,他家就住在欣芳苑,离殡仪馆不远。在躺进棺材环节前,体验者需跟随社工体验从童年、走过中年,再到老年。

“青春岁月,最难忘的是1969年,那年我和妻子结婚,之后我们有4个儿子3个女儿。”郭爷爷说,躺进棺材那一刻,闭上眼睛,往事历历在目,“那一刻我在想,要走了,这辈子除了7个子女,似乎什么也没留下,什么也没带走。争名夺利这些都没意思,体验了一把死亡也觉着并不可怕。对我来说,活着最重要就是心态坦然,身心健康最重要。”

体验者躺进棺材,体验死亡

也许年轻,还感受不到离去

更加珍惜陪伴奶奶的分分秒秒

20岁的王李源算是全场最小的体验者,齐耳短发,个头不高的她却是很喜欢冒险。“因为好奇,所以报名。”小王告诉记者,从出生到现在,没去过殡仪馆,所以对殡仪馆感觉很神秘。

“我以为一进大门都会看见骨灰盒,背后是牌位。没来的时候还真有点害怕,不过这次知道会有很多人一起,胆子就大些了。”走进服务大楼,小王拿出手机,边走边拍。

小王说,当棺材盖合上的那一刻,童年的一幕幕浮现在脑海。“奶奶给我系鞋带的画面一直浮现,也许知道自己还年轻,可能离死亡还遥远,所以离去的感受不是很深。但我想起了奶奶,我不知道他们面对这一刻的时候会不会害怕,我们能陪伴他们的日子逐年减少,所以也会更加珍惜陪伴他们的分分秒秒。”

“体验死亡是为了更好活着。”石桥铺殡仪馆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后每年将不定期举行开放日活动,让公众进一步了解殡葬行业,消除大家对殡仪馆的神秘感和恐惧感。

重庆晚报慢新闻APP,全心关注重庆,深度解读重庆,名家名记名专栏齐聚,做最有重庆特色的小、精、深原创客户端。并且还能加入重庆晚报抗癌爱心互助会,为家人健康做一个保障哦!苹果商店及部分安卓商店可以下载。